夏季使用汽车空调时,为了确保制冷效果、保护车辆系统、保障健康和安全,需要注意以下关键事项:
一、 启动与操作技巧
1. 先通风散热,再开空调:
车辆暴晒后,车内温度极高(可达60℃以上)。不要立即启动空调制冷。
正确做法: 打开车窗/车门通风几十秒到一分钟,同时启动车辆,打开风扇(先不开A/C),利用外循环将热空气迅速排出。待车内热气散去一些后,再关闭车窗,开启A/C制冷开关,切换到内循环模式。这样制冷更快,减轻空调压缩机初始负荷。
2. 合理使用内外循环:
内循环: 制冷快、效率高,隔绝外部污染空气和异味。是快速降温的首选模式。
外循环: 引入车外新鲜空气,防止车内空气污浊、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驾驶员犯困。
建议: 在市区拥堵、空气质量差或需要快速降温时,使用内循环。在高速行驶、长途驾驶或车内空气感觉闷时,定期(如每30-60分钟)切换到外循环几分钟,保证空气新鲜。避免长时间只使用内循环。
3. 调整出风口风向:
冷空气密度大,会向下沉。将出风口向上吹,让冷空气在车内自然下沉,形成更好的循环,体感更凉爽均匀。避免直吹头部或胸口,容易引起不适甚至感冒。
4. 温度设置不宜过低:
将温度设定在22-25℃之间通常比较舒适且节能。与车外温差控制在6-8℃以内为宜。过低的温度不仅增加油耗,压缩机高负荷运转,而且下车时巨大的温差容易导致身体不适(热感冒)。
5. 风量调节:
刚开始制冷时,可以使用较大风量,加速空气循环和降温。温度稳定后,可以适当调小风量,降低噪音和能耗。不要为了省油而长期使用最小风量,这可能导致蒸发箱过冷结冰,反而影响制冷效果甚至损坏系统。
二、 安全与健康注意事项
6. 切勿在封闭空间(如车库)内长时间怠速开空调:
极其危险!发动机怠速运转时,如果排气系统有泄漏,或者车库通风不良,一氧化碳(无色无味)会渗入车厢,导致车内人员中毒甚至死亡。必须确保在开放、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空调。
7. 停车等人或休息时开空调注意事项:
尽量避免长时间停车开空调睡觉。如必须,应选择绝对通风良好的露天场所(避免密闭车库、狭窄巷道)。
最好开启一点车窗(留缝隙),保证新鲜空气进入。
注意车辆排气口附近不要有障碍物阻挡废气扩散。
8. 预防"空调病":
避免冷风直吹: 长时间直吹容易引起关节酸痛、头痛、感冒。
控制温差: 如前所述,避免车内温度过低,与室外温差过大。
定期切换外循环: 保证空气新鲜,防止缺氧头晕。
到达目的地前几分钟关闭A/C,开大风量: 吹干蒸发箱和风道内的冷凝水,减少霉菌滋生,避免产生异味。
三、 维护与保养
9. 定期更换空调滤清器:
这是最重要、最常规的保养项目! 空调滤芯(花粉滤芯)负责过滤进入车内的空气。一般建议每年更换一次,或者在春季入夏前更换。如果行驶环境多尘、多雾霾,应缩短更换周期(如每半年或1万公里)。
作用: 保障出风量、提高空气质量、防止异味、保护蒸发箱和风道。
10. 定期清洗空调系统:
如果感觉出风有霉味、土腥味,或者制冷效果下降,可能是蒸发箱或风道滋生霉菌、积聚灰尘。
可以进行专业的空调系统清洗(包括蒸发箱清洗和风道杀菌除味)。通常建议每1-2年进行一次深度清洗。
11. 检查制冷剂(冷媒)和系统压力:
如果空调完全不制冷或制冷效果显著下降(出风不凉),可能是制冷剂不足或泄漏。需要到专业维修店检查系统压力和管路密封性,并补充符合车辆要求的制冷剂(型号、剂量必须准确)。不要自行添加。
12. 检查压缩机皮带:
定期检查带动空调压缩机的皮带是否有老化、裂纹、松弛。皮带断裂会导致空调完全失效。
四、 其他实用技巧
13. 雨天除雾:
夏季雨天,车内外温差大,前挡风玻璃容易起雾。必须开启A/C(空调压缩机),并选择吹挡风玻璃模式(通常是一个扇形图标)。空调制冷能快速有效地去除湿气除雾。仅开热风除雾在夏季效率低且会加剧车内闷热。
14. 停车防护:
使用遮阳挡: 停车时,尤其是露天长时间停车,务必使用前挡风玻璃遮阳挡,能显著降低车内温度(减少10-15℃),减轻空调启动负荷。
贴隔热膜: 高质量的汽车隔热膜能有效阻隔太阳辐射热量,提升空调效率,提高舒适度。
15. 新能源车(电动车/混动车)空调使用:
电动车空调由电池驱动(电动压缩机),使用空调会显著影响续航里程。合理设置温度(如24-25℃),善用座椅通风(如果配备)比调低空调温度更省电。
提前预约开启空调:许多新能源车支持通过手机APP远程开启空调,在出发前提前降温,上车即享清凉,同时避免启动时的大功率消耗。
总结关键点
上车先通风再开AC和内循环。
合理切换内外循环,保证空气新鲜。
出风口向上,温度设置适中(22-25℃)。
定期更换空调滤芯(每年一次或按需)。
绝对禁止在密闭空间怠速开空调!
雨天除雾务必开AC。
停车善用遮阳挡。
留意异味,及时清洗保养。
遵循这些注意事项,不仅能让你在炎炎夏日享受清凉舒适的驾乘环境,还能有效保护空调系统、节省燃油/电量、保障行车安全和身体健康。
|